2023/3/26 23:26:42 阅读()
一般来说,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。第一类:站在观众的视角,希望观众把这件事情当成真的。第二类:让观众有“沉浸感”,稍微客观一点,类似电视剧和故事长片。第三类:与观众保持距离,类似广告或着比较“炫技”的影片。基于不同的脚本、风格、内核,选择最适合的“影像与观众的距离”。
具体来说,第一类,类似「刘德华x抖音」这个案子,从一开始,我就想把这部片处理成“让观众觉得这件事是真的”,刘德华就在观众面前,直视镜头(打破第四面墙),真的和观众说了一段话,分享了他从影四十年来的心路历程。
第二类,让观众有“浸入感”,相对保持客观,例如电影和电视剧,运用视听语言给观众呈现一个很明确的故事。这时候,摄影不是最主要的,只是给予“浸入感”的元素。演员才是最关键的。摄影师需要尊重演员的工作,给予演员充分的表演空间,摄影机要尽可能客观地呈现演员的表演。
第三类,和观众保持距离感,类似大多数的广告。通常,广告并不会要求演员呈现出“让观众有浸入感”的表演,更多的可能是视觉技法的展现,也可以说就是在呈现一些“奇观”。所以,这时候,摄影就变成了整个审美体系里最重要的元素,可以让摄影机去无限接近演员(即使干扰演员表演也没关系),确保捕捉到最具冲击性的画面,通过摄影的“炫技”来营造出视觉层面的张力。